(网经社讯)7月23日,2025(第二十四届)中国互联网大会在北京开幕。开幕式上,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、中国互联网协会原理事长邬贺铨作主旨报告。邬贺铨表示,人工智能将从生成式大模型向AI Agent(人工智能体)和Agentic AI(代理式人工智能)发展,互联网将进入智能体时代。AI for Internet与Internet for AI赋能互联网发展,将引发功能、业态与体系架构的变革。
基于对互联网流量的统计情况,邬贺铨表示,如今互联网本身已经进入人工智能驱动增长的时代。近一半的流量增长是由人工智能贡献的。由于多模态AI融合了多元数据,单位流量的价值密度在上升,单次交互的数据量比原来提升了5~8倍。
据网经社云计算台(CC.100EC.CN)了解,邬贺铨介绍到,根据CNNIC的统计报告,2024年底,我国网民中有2.49亿人使用AI;根据QuestMobile的最新统计,截至今年5月,中国网民中有5.7亿人使用AI,仅半年时间就实现使用人数翻倍。此外,我国token日消耗量在2025年初已经达到10万亿,比2024年初增加了100倍。
对于人工智能的应用,邬贺铨表示,如果大模型企业都停留在生成式AI是很难发展的,我们需要向智能体和群智协同发力,利用新场景突破,形成商业上的闭环。
什么是智能体?邬贺铨介绍,智能体是由“大模型+记忆系统+工具调用+规划能力”形成的一个闭环,不仅仅能执行任务,还可以通过反馈,反思执行结果,并调用包括应用软件、向量搜索引擎、数据库等在内的“工具”。此外,还能连接人形机器人等外部传感器,也可以调用打印机等外部设备。
智能体的发展对互联网会有什么影响?邬贺铨表示,智能体时代驱动互联网架构的变革,接入网需要升级大带宽、大上行、低时延,要强化边缘计算能力。
在智能体时代,互联网会有什么样的应用?邬贺铨认为,一种是“智能体即服务”,即智能体不在物理实体上,通过标准接口连接外部智能体,解析代码需求。另一种是“嵌入式智能体”,智能体将嵌入到实际场景的各个环节。以药物研发为例,从文献筛选,到分子模拟,再到药物设计,均能借助智能体赋能。在医疗诊断领域,也有望出现影像分析、基因检测、病例分析的智能体联合诊断。此外,智能交通调度智能体、运行管理智能体、公共服务智能体等会在城市管理中发挥作用。
对此,邬贺铨指出,“智能体即服务”(AI Agents as a Service)已成为互联网演进的核心标志,“用户主导操作”将转向“智能体自主执行+人类监督决策”,人从操作者转型为AI行为决策者。技术与需求将推动单智能体走向多智能体协同,从“工具辅助”升级为“自主协作”,使AI从单点效率工具进化为具备系统生产力的Agentic AI。同时,还将向“智能体互联网(IoA)”发展,拓展应用领域并为通用人工智能探路。